翻新電腦

甚麼是翻新電腦? 翻新電腦的前身是由於各種原因(例如在市場上未銷售或先前已退還給製造商或已使用過的電腦)回收成為暫時未能區分有價值或沒有價值的電子垃圾。 翻新電腦在出售給公眾之前,通常都經過功能和缺陷測試。 一般來說經過回收的二手電腦,通過若干程序翻新,若有需要,硬碟、火牛、顯示屏等零件都換上新的,令舊電腦延續生命、物盡其用。 官翻 VS 私翻 翻新機也有分私翻和官翻。私翻顧名思義就是私人翻新,也就是說市面上一些商家通過自己回收的舊機,重新翻新,再當做新機出售給顧客。其中不乏有一些不良商家事先未告知顧客,欺詐消費者購買「新機」。 而官翻機則是官方認可的翻新,有正規的翻新流程和質檢流程,並且只能從官方渠道購買,能保證翻新機達到新機的標準,並同時享受到質保服務,說白了就是「光明正大」的翻新。這樣的官翻機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定受眾的。 百川科技如何看待翻新電腦? 以科技改善生活,一直是我們百川科技的使命,而我們認為使用科技的前提必定是可持續發展。 電子產品裡含有許多重金屬和有毒化合物,不僅會污染環境,還可能引起人類健康問題。在一台電腦製造的過程中,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這些原料有一半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用於製造電腦機殼的塑料上,塗有一層防火製劑,而這種製劑是有毒的。顯像管和電路板中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會破壞人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以及腎臟。電腦內部接線含有聚氯乙烯(PVC)。PVC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長期暴露於PVC環境中,可能會導致神經損傷、免疫反應和肝癌。電腦的散熱器里,都含有十溴二苯醚。比起PVC,十溴二苯醚危害性更大。在用溴類化合物測試老鼠的實驗中,已經證明其能引發老鼠的甲狀腺疾病、神經行為功能紊亂、肝腫瘤和免疫系統問題。更嚴峻的問題是電腦廢品處理。通常,廢棄品都是以垃圾填埋的方式處理掉,但零件中的鉛、鎳、鎘、汞、聚氯乙烯等有毒物質容易溢出並污染泥土。而這些污染,受害最深的還是發展中國家及電子產品生產國。 有見及此,百川科技看重翻新電腦市場。 我們希望消費者使用我們代理的翻新電腦產品從而減少對新電腦的依賴。我們所有產品經過標準化且嚴格的翻新工序,這個過程點石成金,這項技術領先全球。工廠會將本來會丟進堆田區的電子廢物,通過篩選、提煉、重組等手段,重新賦予它們「生命」。被賦予「生命」的電腦出廠如新,由微軟頒發認證,性價比極高。相信精明的消費者會懂得選擇。 我們認為世界上多一部新的電腦產生意味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降低。而有技術含量的翻新電腦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而又能兼顧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認證的翻新電腦產品正是道之所在,因此百川科技會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市場。 如有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https://bcit.com.hk/hk/服務/微軟認證翻新電腦代理 查看我們的產品介紹。

光纖之父高錕校長

光纖改變世界 假如沒有光纖,訊息不會這麼快傳播;假如沒有光纖,影像和聲音更不可能那麼清晰而迅速傳來;假如沒有光纖,將沒有現在的一切,人類的文明將不能過渡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高錕校長這項五十一年前的發明,不但給人類通訊帶來極大的便利,更為香港人帶來驕傲及自尊。光纖雖然改變世界,造福人類,卻從未為高錕校長帶來巨富,但他不曾後悔沒取得專利,反而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網民可以免費上網。 胸襟寬大的教育家 高錕校長於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當年86年的學生代表蔡子強對高錕校長有這樣的評價,「第一個印象唔好,覺得佢呢啲唔多出聲嘅理科人,同學生嘅價值觀好唔同。」後來慢慢發現,性格內斂的高錕可以親切如朋友般跟學生交談,「以前嘅中大校長講威嚴,以訓示口脗同學生傾偈,但高錕校長好唔同,謙謙君子好隨和。」 93年30周年校慶,中大舉辦盛大的開放日。那是六四之後幾年,學生組織最恨歌舞昇平,那天冠蓋雲集,高錕正要致辭,有學生衝上主禮台,要搶走校長手中的咪。台上亂作一團,學生又把抗議的單張放在吹脹的安全套內,現場派發,極盡挑釁。事後,校長步下主禮台,《中大學生報》記者衝前採訪,問校方會否懲罰學生,高錕一臉詫異,反問「懲罰?我為甚麼要懲罰學生?」事後各方要求中大處分學生,蔡子強後來才知道,由始至終頂住壓力,反對處分學生的,就是本該覺得最受屈辱的高錕校長。「佢甚至每年從個人戶口中攞出兩萬蚊,捐助學生組織入面有財務困難嘅學生。」點滴往事,讓人看到真正的學者風範,作為大學校長,應如何包容、愛護學生,讓學生在自由環境中成長,學會甚麼是獨立思考。 高錕教授是光纖之父,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他曾表示:「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又說:「我還有甚麼夢想?有啊!現時光纖成本越來越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這便是一代偉人應有的胸襟! 遲來的諾貝爾獎 高錕於1933年11月4日在上海出生。於1957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學位及哲學博士學位。1966年,發表論文,建議用玻璃纖維作為光通訊的導體,開啟光纖通訊的新時代。但卻在2009年10月6日才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楊振寧教授發表論文一年內就獲獎,足足遲了四十三年。原因就是因為高錕教授研究的領域只是屬於應用科學嗎?難道應用科學就不能對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嗎? 要知道諾貝爾的遺囑期實寫得很簡單,就是要將獎頒給「過去一年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高錕教授對獲頒諾貝爾獎卻輕鬆的回應:「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四十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跟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樣,高錕教授那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給人類帶來莫大的裨益,但他比其他科學家優勝的是——他的預見性。他看到了當時人們想像不到的遠景。他那充滿想像力的頭腦不但作了如此大膽的設想,更提供了路線圖,描繪出明日世界的新貌。以那篇論文為例,他從意念、模型到材料的運用、生產的過程都有提及,十分詳盡、仔細。 學習重在堅持善借前人之力 高錕教授以發明光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不但令香港人乃至中國人相信,備受尊崇的諾貝爾獎不再遙遠,科學發明就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人們需要一點想像力。高錕教授當然是一位充滿想像力的人,然而在香港,我們會否出現另一個高錕呢?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努力。作為充滿理想的百川人,應該以我們的師伯作榜樣,在自己研究的領域裡,努力不懈,更上一層樓。

2018 十大科技趨勢預測

第一大類:智慧  趨勢1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由多種科技與技術組成。繼2016年超級電腦AlphaGo打敗韓國棋王後,激起全球人工智慧(AI)狂潮和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的討論。未來將進入能理解、學習、預測,甚至自行運作的系統。 西爾利指出,AI和ML造就各種智慧應用,硬體如機器人、自駕車和消費性電子,在軟體服務方面,則有虛擬個人助理(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VPA)和智慧顧問等。  趨勢2 智慧應用程式 未來,虛擬個人助理將是最常出現的應用程式,具備真人助理的部份功能,讓日常工作更有效率,譬如識別出電子郵件中的重要內容。 另一種就是虛擬顧客助理,在特定領域內提供服務,譬如銷售與客服。這類智慧應用程式(Intelligent App)未來將可能改變工作本質與職場結構。  趨勢3 智慧物件 物件能按固定的程式模型執行任務,還能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做更進階的行為,同時用更自然的方式和周遭環境及人類進行互動。未來,當無人機、自駕車和智慧家電等智慧物件(Intelligent Things)普及後,我們預測,智慧物件的運作模式將從現在的獨立運作,進階成協作模式。  第二大類:數位  趨勢4 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 2016年幾乎所有科技大廠都推出了自己的VR產品。VR與擴增實境(AR)的出現,改變了人與人,以及人與軟體系統間的互動方式。2017及2018年,將是包括宏達電的Vive、索尼PS VR和臉書Oculus這類頭戴顯示器(HMD)的大爆發年。 短期內,消費者熱烈擁抱頭戴顯示器主要是為了電子遊戲,接下來更多商業、特殊用途的AR和VR內容應用就會逐一問世。 另外,則是大量普及版的VR頭盔。微軟將HoloLens技術授權給五家個人電腦廠,宏碁、華碩、惠普、戴爾及聯想,支援Win10 PC的操作,只要二九九美元,將在二○一七年蜂擁出貨。預期中國白牌業者也將在一七年扮演VR硬體市場的攪局者。  趨勢5 數位分身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是指某種實體物品或系統的動態軟體模式,藉由感應器蒐集的資料,來偵測狀態、回應變化、改善操作及增加價值。 未來三到五年,上億的物品都將擁有數位分身。企業將利用數位分身進行及規劃設備維修、設計生產流程、廠房運作、預測設備故障或提升營運效率,及輔助產品開發。美國太空總署(NASA)、空軍,到跨國企業奇異(GE),都開始運用數位分身技術。像GE就嘗試在虛擬環境中,用數位分身技術設計並測試,確定產品效能達到理想值,才移到產線製造。  趨勢6 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逐漸被接受,將可能徹底改變未來產業的運作模式。儘管目前的熱門應用主要圍繞在金融業,但仍有很多其他可能的應用領域,包括音樂傳播、身分驗證、產權登記、供應鏈等。  第三大類:網絡  趨勢7 對話式系統 目前對話式介面的應用多在聊天機器人和內建麥克風的裝置,如智慧手機、平板、汽車等。 數位網絡所涵蓋的裝置將愈來愈多,人們與社群、政府及企業互動的介面,將超越傳統桌上型電腦和行動裝置,涵蓋所有人類可能用於互動的所有端點。互動對話方式,也不再僅限於文字或語言。未來,將進入人與裝置更無縫、互動更無所不在的數位體驗。  趨勢8 網狀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 未來行動應用程式、網站應用程式、桌上型應用程式、以及物聯網應用程式,都將與一個廣大的後台服務網連結,藉此創造出使用者所認知的「應用程式」。 這種網狀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Mesh App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負責包裝服務,將讓不同層級的應用程式更相容,提升服務靈活性與擴充性、服務組合。 有了這個架構,使用者無論是用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或者在電動車上,都能獲得最佳解決方案。即使切換於各種裝置之間,也能享有連續不間斷的體驗。  趨勢9 數位科技平台 數位科技平台(Digital Technology Platforms)為企業提供了成為企業的立基石。企業發展新商業模式背後的五大科技平台:資訊系統、客戶體驗、資訊蒐集和分析、物聯網及商業生態體系。 趨勢10 適應性安全架構 資訊安全將是未來的關鍵議題。未來,企業及個人資料將更容易曝光在網路的公開環境中,而網路犯罪技巧也只會更新奇複雜,因此,建構適應性安全架構(Adap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更有智慧地整合四種面對網路攻擊的方法:預測、防阻、偵測、回應攻擊,才能即時且持續保障企業及個人資料的安全。

Interactive Kiosk 介紹

什麼是KIOSK? 「KIOSK」是由土耳其語引伸而來的,原本是指路邊無人看管的書報攤或售票亭,後來成為門市、廣場等導覽及導購的代名詞。演變至今,它有著另外一個新的生命 — 互動式的多媒體機台。資訊形KIOSK (Information Kiosk) 主要供使用者與機構(如商場,活動主辦單位)透過觸控面板以互動的方式取得有用的資訊。 KIOSK在21世紀中並不是新發明的產品,但隨著科技的演進,它成為了智能電子產品的新綜合體。其功能眾多,既保留特別用途機種的原有特性,又加入了新科技所衍生出的共同規格,以公用資訊站的方式,配合不同人士及場合使用。 為什麼需要KIOSK? 在講求快捷及方便的世代中,自助互動服務形式已成為大眾的習慣。例如,大家在商場查詢時,kiosks可以為大家準確及有效率地指出目的地及路徑,免去大家排隊問服務員的時間。同時,圖像化的介面更有效地使用家清楚明白指示(前行10米﹑轉左再轉右﹑上一層之後反方向行10米左右),十分便利。 KIOSK在香港的應用 「資訊形KIOSK」在香港的應用也十分廣泛,當中最常見於大小型商場 (商場KIOSK),用於為購物人士提供商場內的最新資訊及優惠。此外,它的應用層面可以更加廣泛,例如可供百貨公司的商品查詢及導覽﹑餐廳作出美食的展示等等,增加商戶與顧客的互動,大大提升顧客的購買欲,一舉多得。 百川科技製作的KIOSK 早前,我們 百川科技 為本地大學設計了「University Kiosk」的公用資訊系統。我們以友善的用戶介面及互動設計,為大學的訪客提供校園地圖、即日的學院活動資訊及即時的天氣預報功能等。如對我們的kiosks產品有意思,請不要怕羞,馬上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