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校長

光纖改變世界
假如沒有光纖,訊息不會這麼快傳播;假如沒有光纖,影像和聲音更不可能那麼清晰而迅速傳來;假如沒有光纖,將沒有現在的一切,人類的文明將不能過渡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高錕校長這項五十一年前的發明,不但給人類通訊帶來極大的便利,更為香港人帶來驕傲及自尊。光纖雖然改變世界,造福人類,卻從未為高錕校長帶來巨富,但他不曾後悔沒取得專利,反而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網民可以免費上網。
胸襟寬大的教育家
高錕校長於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當年86年的學生代表蔡子強對高錕校長有這樣的評價,「第一個印象唔好,覺得佢呢啲唔多出聲嘅理科人,同學生嘅價值觀好唔同。」後來慢慢發現,性格內斂的高錕可以親切如朋友般跟學生交談,「以前嘅中大校長講威嚴,以訓示口脗同學生傾偈,但高錕校長好唔同,謙謙君子好隨和。」
93年30周年校慶,中大舉辦盛大的開放日。那是六四之後幾年,學生組織最恨歌舞昇平,那天冠蓋雲集,高錕正要致辭,有學生衝上主禮台,要搶走校長手中的咪。台上亂作一團,學生又把抗議的單張放在吹脹的安全套內,現場派發,極盡挑釁。事後,校長步下主禮台,《中大學生報》記者衝前採訪,問校方會否懲罰學生,高錕一臉詫異,反問「懲罰?我為甚麼要懲罰學生?」事後各方要求中大處分學生,蔡子強後來才知道,由始至終頂住壓力,反對處分學生的,就是本該覺得最受屈辱的高錕校長。「佢甚至每年從個人戶口中攞出兩萬蚊,捐助學生組織入面有財務困難嘅學生。」點滴往事,讓人看到真正的學者風範,作為大學校長,應如何包容、愛護學生,讓學生在自由環境中成長,學會甚麼是獨立思考。
高錕教授是光纖之父,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他曾表示:「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又說:「我還有甚麼夢想?有啊!現時光纖成本越來越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這便是一代偉人應有的胸襟!
遲來的諾貝爾獎
高錕於1933年11月4日在上海出生。於1957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學位及哲學博士學位。1966年,發表論文,建議用玻璃纖維作為光通訊的導體,開啟光纖通訊的新時代。但卻在2009年10月6日才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楊振寧教授發表論文一年內就獲獎,足足遲了四十三年。原因就是因為高錕教授研究的領域只是屬於應用科學嗎?難道應用科學就不能對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嗎? 要知道諾貝爾的遺囑期實寫得很簡單,就是要將獎頒給「過去一年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高錕教授對獲頒諾貝爾獎卻輕鬆的回應:「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四十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跟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樣,高錕教授那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給人類帶來莫大的裨益,但他比其他科學家優勝的是——他的預見性。他看到了當時人們想像不到的遠景。他那充滿想像力的頭腦不但作了如此大膽的設想,更提供了路線圖,描繪出明日世界的新貌。以那篇論文為例,他從意念、模型到材料的運用、生產的過程都有提及,十分詳盡、仔細。
學習重在堅持善借前人之力
高錕教授以發明光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不但令香港人乃至中國人相信,備受尊崇的諾貝爾獎不再遙遠,科學發明就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人們需要一點想像力。高錕教授當然是一位充滿想像力的人,然而在香港,我們會否出現另一個高錕呢?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努力。作為充滿理想的百川人,應該以我們的師伯作榜樣,在自己研究的領域裡,努力不懈,更上一層樓。